我校红十字会第三期初级救护员培训圆满落幕
(通讯员 张巍)为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10月18日,我校红十字会在行政楼三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第三期红十字初级救护员培训,24级护理专业50名学生全员参训。本次培训特邀延边州红十字会骨干师资张春艳、曲莉明两位老师全程授课,以专业赋能助力医学新生夯实急救根基。
作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次培训紧扣“理论筑基、实操强能”核心思路,严格遵循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标准。上午的理论授课环节,张春艳老师以“急救黄金4分钟”的真实案例开篇,系统讲解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应急救护原则、心脏骤停识别等基础理论。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她重点拆解了心肺复苏(CPR)原理、气道异物梗阻急救逻辑及创伤救护基本原则,结合临床常见场景剖析施救误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理解的实操指南。
实操演练环节成为培训的重头戏。曲莉明老师借助模拟人、AED教学机、三角巾等专业教具,对关键技能进行"分步示范+细节强调"的精准教学。从胸外按压的5~6厘米深度、每分钟100~120次的标准频率,到AED电极片的精准粘贴位置,再到螺旋包扎、8字包扎的操作要领,每一个步骤都进行规范演示。两位老师穿梭在学员间,对按压姿势、开放气道手法等易出错环节即时纠偏,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特别强调了急救操作与临床护理的衔接要点。
参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强化练习,在模拟人上反复打磨动作细节,两两配合完成"评估-施救-配合"全流程演练。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学员们主动提问施救优先级、特殊人群急救差异等问题,两位老师结合临床经验逐一解答。
培训尾声的考核环节严格执行“理论笔试+实操考评”双重标准,从理论知识掌握到实操技能规范性进行全面检验。考核合格者将获颁《红十字初级救护员证》,成为校园内的急救“种子选手”。张春艳老师在总结时鼓励学员:“护理工作是生命守护的第一线,扎实的急救技能既是职业能力,更是责任担当。”
学校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针对护理专业定制的急救培训已形成常态化机制,此次培训通过“专业适配+精准施训”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应急技能培训的深度融合。参训学生既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更将成为校园急救知识的传播者。
下一步,学校红十字会将持续联合延边州红十字会,深化“培训-考核-复训”长效机制,推动急救技能培训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育更多“懂急救、敢施救、能救成”的医学人才,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初 审:李泓辉 复 审:杨晓明 终 审:段世娇

活动现场

合影